工艺流程与核心技术
金属表面蚀刻工艺基于光化学腐蚀原理,通过曝光制版与选择性腐蚀实现精密加工,主要包含四大步骤:
前处理:碱性脱脂(NaOH溶液)配合酸性活化(稀硫酸),清除金属表面氧化层与污染物,提升光刻胶附着力;
图形转印:利用光敏材料(如重氮树脂)制作掩膜,通过UV曝光显影形成精密图案,支持最小0.05mm线宽设计,这是金属表面蚀刻工艺的精度保障;
化学蚀刻:浸入三氯化铁或硝酸溶液中进行选择性腐蚀,动态调节浓度(1.2-1.6g/cm³)与温度(40-50℃),腐蚀速率稳定在0.1-0.3mm/min;
后处理:电解抛光(Ra≤0.1μm)与钝化镀层(盐雾测试≥480h),提升产品耐腐蚀性与表面光洁度。
技术优势与场景适配
金属表面蚀刻工艺兼具高精度与高灵活性:
无机械应力:规避冲压/切削导致的材料变形,尤其适合超薄板材(0.05-1.0mm)加工;
复杂图形适配:支持异形镂空、微孔阵列(孔径0.1mm)及梯度蚀刻(深度差±0.01mm)等设计;
行业应用:
精密电子:射频屏蔽罩(线宽公差±0.01mm)与柔性电路基板;
医疗器械:手术器械防滑纹蚀刻与钛合金植入物表面微结构加工;
装饰工程:不锈钢蚀刻浮雕(深度0.2-2.0mm)结合填漆工艺。
环保升级与发展趋势
金属表面蚀刻工艺正向绿色化与智能化演进:
废液循环:配备电解再生系统,废酸利用率提升至85%以上,减少重金属排放;
智能控制:通过AI视觉检测实时调整蚀刻参数(如PH值波动补偿),良品率超99%;
复合工艺:结合激光蚀刻(干式工艺)实现3μm以下线宽,突破湿法蚀刻精度极限。
总结:金属表面蚀刻工艺以“精密蚀刻+环保增效”为核心竞争力,已成为航空航天、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不可替代的加工方案,其技术迭代正推动微型化器件与功能性表面的创新发展。